网站首页 公司介绍 资讯动态 鱼与熊掌兼得 无土农业循环设施 无土农业循环文献 专家团队 联系我们 在线询单
现场视频实录 无土农业循环工程

资讯动态

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动态

“我的农业基地不怕涝” 一名作家变身“避灾农业”专家的传奇


135573842_14706133528281n.jpg

▲徐善新向记者展示他种植的水生芹菜。 新华社记者陈尚营摄

135573842_14706133618901n.jpg 

▲洪水中,徐善新种植的水生芹菜安然无恙。(照片由受访者提供)


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尚营  


夕阳下,63岁的徐善新站在田野里,望着洪水中毫发无损的水生蔬菜,略显自豪的目光里,都是自己20年前的样子。  作为曾经的作家——现在他的主要身份变成了“避灾农业”专家——徐善新也许会觉得,记者写他的这句话太过矫情,但他20年在水生蔬菜领域付出的艰辛,以及这些努力的成果在洪涝灾害中的出色表现,让人不得不心生感慨和敬意。


“水涨菜高”,基地在洪灾中安然无恙  


“暴雨倾盆的日子,白天我坐在阳台上看雨,夜里可以枕着雨声入眠,不担心我的基地会被淹掉。”在徐善新的博客里,他这样描述自己在大雨中的心境。  但很多种植户却在不安和焦急中度过了这个梅雨季。  

6月18日入梅以来的强降雨,导致安徽安庆、宣城、六安等13市不同程度受灾,许多地方成为一片泽国,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1500万亩,绝收面积超过500万亩。  大雨中,在安庆市宜秀区大枫村,徐善新的山泉水生蔬菜研究所基地是另一番景象。  “所有蔬菜、粮食都长在水面上,‘水涨菜高’,加起来有近40亩,全都没有受影响。”徐善新说。在基地废弃的老办公用房上,洪水留下的印迹还清晰可见,“整个基地路面全部被水淹了,大概有四五十厘米深吧,我每天都只能蹚水进来。”  在徐善新的手机里,还留着当时拍摄的照片,水生芹菜、无土水稻等,浮在水面上,而相邻的稻田,已经被水淹没,变成了一片汪洋。  如今洪水已经退去,在大枫村,其他村民用常规方式种植的水稻等农作物,由于长时间被水浸泡,加之7月中下旬的连续高温,叶片、叶尖已经大面积发黄,减产已成定局。  

徐善新的基地在这次洪灾中表现出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让人惊讶,没有任何损失,“还发了一点洪灾的财,因为大雨过后,很多蔬菜都涨价了。”徐善新说,身边的朋友以前不太理解他的做法,但现在看到了自然水体无土种植技术带来的好处。  洪水中,徐善新写了一首诗:“雨鞭虐长江,林稍鱼虾游;我与洪水盟,水面辟田畴;东湖种稻麦,西湾浮芹藕;脚下飞绿云,肩上立白鸥。小技传天下,月明蛙声稠。”


弃文从农,一个作家的田园梦  


许巧梅在山泉水生蔬菜基地已经工作了17年,68岁的她现在已经非常熟悉水生蔬菜的种植和收获的过程。  “刚开始到徐总基地来打工的时候,以为他就是个农民,后来才晓得他原来还是个作家。”许巧梅说,她没想到一个文化人种菜能种出这么多花样,还种得这么好。  20年前,徐善新自己也没有想过今天这样的场景,当时,他引以为傲的还是自己的作家身份。徐善新从上大学时就开始发表作品,出版长篇小说、报告文学等专著五部,发表短篇小说、散文等100多万字。 

 “我出生在皖北的宿州市灵璧县,大学学的是中文,毕业后当过教师,在芜湖市政协工作过,后来到海南文联,再后来到广西做记者,写作一直是我的爱好。”徐善新说,当年在广西采访时,一个偶然的机会,他接触到了水生蔬菜,“安徽既有长江,又有淮河,水患严重,如果能攻克水生蔬菜的一些关键技术,既能化水患为水利,又能造福一方百姓,还能挣钱,为什么不试试呢?”  抱着这样的想法,1996年,徐善新来到安庆,在离长江不远处的乡下找了一处低洼地开始种菜,实践他的“避灾农业”梦。  尽管家人不太理解,但犟脾气的徐善新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决定,“人这一辈子能做点别人做不到的事情,也算没白活。”  

从没接触过农业的徐善新第一步是学习,他买来各种农业书籍,从最基本的学起。然后开始拜师学艺,他到苏州找到了著名水生蔬菜专家——苏州市蔬菜研究所所长鲍忠洲,刻苦钻研水生蔬菜生产技术。  

初到安庆,徐善新豪气干云,他写下一句话:“万亩田野,是我的稿纸,起伏的绿浪,是我的诗行。”但很快,一系列的打击接踵而至。  徐善新研究的高山反季节茭白虽然成功,但由于缺乏和当地人合作的经验,技术没有转化成效益,反而赔了钱。加上在此期间出了两次车祸,徐善新欠下了不少债。  

回忆起那段痛苦的时光,徐善新用特别文艺的方式来表达:“在眼泪里闭关,在困境中破壁。”  茭白遇阻,徐善新开始把重心放在其他水生蔬菜的研究上。我国的水生芹菜原本不能在炎热的夏季生产,徐善新花费数年时间,优中选精,做到水芹菜四季收割,每年仅此一项,收入几十万元。  “我说的‘避灾农业’,一定不是指这一次洪水,而是全方位、可持续的避灾。”徐善新说。


想打造不惧洪水的“韧性村庄”  


如今在徐善新的水生蔬菜基地,水芹菜已经不是唯一的主角。  “水芹菜让我挣到了钱,解决了生存问题。然后才有精力有资金去研究其他的水生蔬菜,免费转让技术,到全国各个地方指导其他人种植。如果你自己饭都吃不上,还谈什么理想呢?”已经从困顿中走出来的徐善新,开始尝试在水面种植黄豆、辣椒、水稻、小麦等“作品”,相继获得成功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,他已经走出水生蔬菜的框框,开始构造水上家园。  

“水面上种水稻和小麦,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,但的确可以做到。”徐善新去年试验性地种了两亩无土水稻,没打农药,其中有一部分技术上出了点问题,最后收了900斤稻谷,“大部分都送给亲戚朋友了,水面生长的大米透明度高,吃起来也特别香。”  徐善新今年在水面上又种了200平方米的无土水稻,他想要攻克水稻倒伏的问题,从目前的情况看,不管是洪水还是大风,都已经平稳渡过,基本达到目标。“去年我还在水面上种了10平方米的小麦,收获了十几斤,非常难得,今年还会多种一些,未来可以大面积推广。”  

打开了水生农作物大门的徐善新,开始不满足于此。  

在他的基地里,有两样特别的自制装置吸引了记者的注意。  “我也没想好名字,一个暂且叫自动施肥系统,可以节省劳动力;一个叫水面自动旋转花园,将曝气、增氧、净化灯融为一体,完全可以取代增氧机。”徐善新说,这两套装置都是基地独有,“根据水生蔬菜的特点,我自己琢磨研究出来的,效果特别好,现在都准备申请专利。”  随着研究所基地的日趋成熟,今年的洪水让徐善新有了新的想法,在洪涝严重的地区,“韧性村庄”应该是未来可以发展的方向。“所谓‘韧性村庄’,从‘韧性城市’演变而来,简单地理解,就是农村提高防灾抗灾能力,在低洼或者水患严重的地区,通过‘避灾农业’来实现这个目标。”  8月3日,徐善新告诉记者,受人之邀,他要去北京和辽宁,开始教人水面种菜之旅。“写诗江河上,作画碧波中,这应该是我后半生的生活。”徐善新说。


原载:2016年08月08日 07:45:38  来源: 新华每日电讯5版 


公司介绍 | 资讯动态 | 联系我们
无土农业循环生态网 版权所有
地址:  电话:
邮箱: